新闻动态news center
市场活动信息共享

饮水思源—追溯我国饮水的发展历程

发布于:2018-11-09   被浏览 4519 次    【返回】

水是生命的源泉

是人类赖以生存

且无可替代的物质

而我们所喝的每一杯水

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

无不折射着时代发展的印记

原始社会

远古时代,因为认知和工具等各方面的限制,对饮水的干净与安全并不像现在这般重视,

古人类多是取江河湖泊的水直接饮用。

后来,古人类发现了火,将水放在器具里在薪火上烧烤,从而逐步发展成将水煮沸喝开水,

这种加热过的水成为古人类饮水的首选。

这种加热方式非常简单,但是对人类的健康威胁非常大,

虽然这种加热方式可以杀死一部分细菌,但是也带来了诸如亚硝酸盐之类直接危害人类健康的物质。

所以这种原始方法下的饮用水存在着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农业文明后,人们在生活劳作中逐渐发现,

把水静止一段时间,水中的泥沙、颗粒、悬浮物就会渐渐沉淀下来,

这样就可以取上面的清水来进行饮用。

再后来,人们发现在水中投入一些物质(明矾),

可以使得它们溶于水中,并生成絮凝状,

并进一步将水中的细小悬浮物、胶体等沉降,

从而使得上层的水更加清澈,然后再取之饮用。


古代饮水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井应时而生,

井的出现开启了人类的第一次饮用水革命,

使人类从河里取水过渡到打井取水,

人类饮用水从此不再完全依赖江河湖泊。




井,是一种用来从地表下取水的装置,中国传说是伯益发明了井。

据古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最早凿建水井,主要是为了供人们饮水用。

战国时期开凿水井就更加普遍。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陶井,

这标志着我国古代凿井技术又有新的创新

此种水井除供饮水外,还供手工业用水。

西汉以后,水井多为砖砌,井筒从下向上逐渐缩小,

成梯形,井口较小,加盖,注意了安全卫生。

而水井也一直沿用至今,现农村少部分依旧保留着饮用井水的传统。

19世纪初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研究发现,

水中加氯不仅能杀死水中的微生物、细菌等,

还可以使水中部分有机物氧化破坏,消除水中的生物污染,阻止瘟疫的流行。

由此,人类进入了兴建大型自来水厂及遍布城市各地的输水管网,

造就现代供水工业的时代,并由此产生流入千家万户、各行各业的自来水。


国第一个供水工程




清朝末期,北洋大臣李鸿章向清廷上奏"凿石引泉"

在旅顺水师营龙引泉建设了中国第一套供水设施,开创了中国近代城市供水事业的先河。

这个供水工程耗时10年,修建水池1座,砌筑隧道728米,

水管用陶瓷、铸铁铺设,长达6180米,可以给2万多人供水。自1879年起,其供水作用发挥时间长达100年。


20世纪80年代至今


随着世界工业革命进展的加快,工业污染越来越严重,

随之带来的水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水中的有害物质也越来越复杂。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国内的市政自来水净化工艺,

是采用添加漂白粉来产生活性氯消毒杀菌。

氯处理过的水中会分离出13种致癌、致畸的有害物质。

同时再加上数十年来沿用至今的净水工艺、供水管网、高层水箱、水塔等贮水设施的污染,

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自来水的二次污染。

这些污染,使得居民实际使用的自来水水质恶化。


由此,专门针对饮水需求的家庭饮用水规范市场孕育而生,

瓶装水、桶装水+饮水机等逐步成为市场主流饮水方式。

1998年,国家出台第一部关于桶装水质量检测的标准。

2002年,桶装水逐步被大家所认可,

主要以各大企业、事业单位、学校为主

2003年,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纵观我国的饮水发展历史,可以看出,

人类对饮用水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从最原始的就地饮水

到如今对饮用水中富含的微量元素等要求,

人类对饮用水质量的追求也是逐渐变高,

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自来水也远远没有我们想像中安全卫生,

第一氯气只能杀死部分致病菌。

另外,自来水输送管道中的各种杂质也会对水形成二次污染。

出于对自来水安全性的担心,人们开始饮用桶装水。

随着桶装水的普及,高额利润下也导致了桶装水市场泛滥,

部分桶装水也存在不少隐忧,有些桶装水难以跟踪水源和保证水质。


为了您和家人的饮水安全,抹茶君在这里给各位推荐抹茶桶装水/抹茶大桶水


抹茶桶装水取自崂山纯天然水系,采用严格工艺生产,

保证水质的纯正与安全,可以放心饮用。

不仅如此,抹茶桶装水中还富含碳酸盐、锶、钙、偏硅酸等

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矿物质元素,

是健康、纯净、天然之水,家庭饮用水的绝佳选择。


抹茶交易所官方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崂山路97号

服务电话:0532-8880-9999


服务热线:8880 9999(8:30-16:30)    鲁ICP备12012898号-1 © Qingdao qingpiyinliao.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Mr.James Wang   Support:青岛新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