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在影视剧里看到古人喝水
不是去河边挑水就是井水
那人员密集的城市
岂不是家家户户都要挖口井
然而,古人喝水真的如此麻烦吗?
▼
抹茶君查找资料有个惊人发现
宋代城市就已经有了自来水
难以置信!!!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听抹茶君细细与你道来
陆游有一首小诗写道:“地炉枯叶夜煨芋,竹笕寒泉晨灌蔬。这个“竹笕”就是用竹筒连接起来的输水管道,可将户外的泉水引入宅内,用于浇灌、洗漱与饮用。但宋诗描述的“竹龙驱水”,只能算是乡野人家一门一户的独立行为。
我们知道,宋代中国出现了一轮城市化,开封与杭州可是人口超过100万的超大型城市。这么大的城市,如果没有集中供水设施,简直不可想象的。难道要让每户家庭都挖井吗?

十年前,长沙的坡子街发掘出一处大型木结构建筑遗址,是一排自高而低、从城外通往城内的“屋脊”型木槽。整条木槽密封严实,里面还有多道闸门,可随意控制水的流量。这个描述是不是特别熟悉,这妥妥的就是自来水啊!
考古学家猜测,这是南宋时期潭州城的地下供水工程,木槽尽头应该是湘江,那里可能还会有复杂的提水设备!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自来水在北京出现之前,人们的用水大多取自于水井。由于北京气候干燥少雨,而建筑又多为木质材料,一旦发生火灾便很难控制。发生火灾时也只能提取离事发地较近的井水或河湖水来灭火,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极低。

清末,一些受维新思想和洋务运动影响的人士多次向清政府建议在京师兴建自来水厂,以解决饮水问题,但并未受到重视。后来还是因为火灾迭起,无水扑救,才促成自来水的兴建。
说起火灾促进了自来水的兴建,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召袁世凯。袁世凯进殿不久,就有一小太监匆匆来报,说宫廷某处“走水”(失火),虽然已被激桶兵扑灭,但由于取水缓慢,造成了几处宫殿毁损。
慈禧便问袁世凯:“防火有何良策?”袁世凯立即回答:“以自来水对”。也是因此,自来水才得以在北京搭建。

但自来水在北京的推广也不轻松,皇宫里的达官显宦并不敢喝自来水,因为怕被洋人下毒,谣言还将自来水称为“阴水”。因为水管皆埋在地下,不见阳光,便有人传谣这水喝了要让“阴气入体”。
当时关于自来水的传言千奇百怪,后来因为自来水的价格与井水的价格相比,优惠了近一半,加之人们对水的需求量成倍增长,自来水的用水户和用水量得以大大增加。自来水才算真正走进北京人的生活!
光绪二十四年(1898)德国租借青岛后,为了打造“模范殖民地”,成立了“Ⅱ号工部局”用以管理水务,他们先是在市内打井160眼,但水质不佳,才计划建立自来水供水系统的。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在观象山山顶修建了容量为400立方米的贮配水池。观象山建成之后,曾一度被市民称为水道山。
供水系统建成后,最开始实行的是打水付钱的制度,后来为了便于管理就产生了“水票”,比粮票的发行早了18年!
自来水系统经历时代的变迁,解决了千家万户的饮水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自来水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抹茶君建议您尝试一下以崂山地下浅层地表的天然泉水为水源的抹茶桶装水或者采自地下108米深层矿井的抹茶大桶水按照饮用水的国家标准进行质量控制,经过过滤、除菌处理,适合于人体内环境的生理特点,对人体有很好的滋养作用。
一直都说,中国近代意义上的自来水设备学习自西洋,出现于晚清。但通过历史文献来看,宋代的城市已经在尝试建设“自来水”网络了。从日常用水到各项发明,一桩桩一件件都向我们诉说着前人的智慧。抹茶也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学习前人的大智慧,把更好的产品带给大家。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抹茶交易所官方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崂山路97号
服务电话:0532-8880-9999
想了解更多?
那就赶紧来关注我们